这5种疼痛,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!别再当成“老毛病”忍了
2025-10-22 10:37:25
这5种疼痛,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!别再当成“老毛病”忍了
提到骨质疏松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年纪大了都会有,没骨折就不用管”。但实际上,在骨折发生前,身体早通过“疼痛”发出过预警——这5种疼痛,尤其40岁后若频繁出现,别再当成“累的”“老寒腿”,可能是骨骼在喊“缺钙”。

1. 腰背痛:最典型的“早期信号”,坐着躺着都可能痛
腰背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初始症状,约80%患者先从这里开始。和普通腰痛不同,它不是“累了才痛”,反而可能在安静时加重——比如久坐后想起身,腰背像被“拽着”疼;晚上平躺翻身,稍动一下就酸胀难忍,甚至得用手撑着腰才能坐起来。
这是因为脊柱是人体骨骼“受力大户”,骨质疏松后椎体密度变低、支撑力下降,哪怕日常弯腰、咳嗽的轻微压力,都可能让椎体轻微压缩,刺激周围神经引发疼痛。

2. 全身“游走痛”:说不出具体哪痛,就觉得浑身酸胀
不少人会有这种感觉:今天觉得肩膀酸、胳膊沉,明天又换成膝盖发僵、小腿胀,按摩、贴膏药只能缓解一会儿,说不出具体痛点,就是“浑身不得劲”。尤其天气转凉时更明显,总误以为是“风湿”“老寒腿”,其实可能是骨质疏松在“搞事”。
骨骼密度下降后,全身骨骼的“承重和稳定性”变差,肌肉为了维持身体平衡,会不自觉地“紧张发力”,时间久了就会引发肌肉劳损、酸胀,进而牵连骨骼,形成这种“游走式疼痛”。

3. 翻身、弯腰痛:简单动作突然变“费劲”,一用劲就痛
之前弯腰捡东西、睡前翻身都很轻松,突然发现这些小动作开始“痛”——弯腰时腰眼抽着疼,得慢慢蹲下去;晚上从平躺翻到侧卧,腰和胯骨连接处像“卡了一下”,必须扶着腰慢慢转。别觉得是“灵活度下降”,可能是椎体已经出现了“微骨折”。
骨质疏松严重时,椎体就像“被泡软的海绵”,哪怕翻身时腰椎承受的微小压力,都可能让椎体边缘轻微断裂(即“微骨折”),这种疼痛不会剧烈到让人无法忍受,但会精准“卡”在发力的瞬间,提醒你骨骼已经变脆。

4. 身高变矮+腰背酸痛:不是“老缩了”,是脊柱被“压弯”了
身边长辈若说“我怎么比去年矮了两三厘米”,同时伴随腰背持续酸痛,一定要警惕——这不是正常的“老缩”,而是骨质疏松导致的“脊柱压缩性骨折”。
脊柱由多个椎体串联而成,骨质疏松后椎体变“软”,长期受身体重量压迫会慢慢“变扁”(就像海绵被压塌),多个椎体叠加变形,不仅身高会缩短,还会让脊柱变弯(形成“驼背”),弯腰、抬头时,变形的椎体刺激神经,酸痛感会越来越明显。

5. 夜间“静息痛”:睡着后被痛醒,越安静越明显
白天忙起来不觉得痛,一到晚上安静躺着,腰背、髋部就开始隐隐作痛,甚至半夜疼醒,得坐起来靠一会儿才能缓解——这种“静息痛”,是骨质疏松加重的信号。
夜间人体处于放松状态,骨骼不再承受身体重量,但骨质疏松的骨骼内部,骨小梁(支撑骨骼的“小架子”)会慢慢断裂、修复,这个过程中会释放炎症因子,刺激神经;加上夜间血液循环变慢,炎症因子堆积,疼痛就会比白天更突出。

最后要提醒:骨质疏松的疼痛“不剧烈、不典型”,很容易和腰肌劳损、关节炎混淆。若你(或家人)40岁后频繁出现以上疼痛,尤其女性绝经后、男性60岁后,别硬忍,建议去医院做个骨密度检测(简单无创,5分钟就能出结果)——早发现、早通过补钙+维生素D、调整运动习惯干预,就能避免骨骼继续变脆,远离骨折风险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