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过2周不愈的口腔溃疡,别再当“上火”
2025-09-28 14:26:01
超过2周不愈的口腔溃疡,别再当“上火”
口腔癌并非突然降临,很多时候,它会以一些看似普通的“小病”为“敲门砖”。这些症状初期可能不痛不痒,容易被当作口腔溃疡、牙龈炎等常见问题忽视,但如果长期久治不愈,就可能是口腔癌发出的预警信号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。
一、超过2周不愈的口腔溃疡:别再当“上火”
几乎每个人都长过口腔溃疡,通常1-2周内就能自行愈合,疼几天也就过去了,所以很多人习惯把它归为“上火”或“不小心咬到”。但如果出现超过2周仍未愈合的口腔溃疡,就得提高警惕——这可能不是普通的黏膜损伤,而是口腔癌的早期表现。
这类危险的口腔溃疡,和普通溃疡有明显区别:它往往形状不规则,边缘不是平滑的圆弧,而是呈现“菜花状”或“锯齿状”,质地偏硬,触碰时疼痛感不明显(普通溃疡触碰时疼痛剧烈),而且溃疡底部可能会出现白色、红色的斑块,甚至伴随轻微出血。
比如长期吸烟、饮酒的人,或经常咀嚼槟榔的人群,口腔黏膜长期受刺激,一旦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,黏膜细胞可能已发生异常增生。此时若仍当作“上火”自行服用清热药物,延误就医,癌细胞可能会进一步侵犯周围组织,增加治疗难度。
二、反复发炎的口腔白斑/红斑:黏膜的“异常警报”
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红色的斑块,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口腔癌预警信号,医学上分别称为“口腔白斑病”和“口腔红斑病”,其中口腔红斑的癌变风险比白斑更高,被称为“癌前病变”。
这些斑块通常出现在舌头、牙龈、颊黏膜等部位,特点是表面粗糙、边界清晰,用舌头舔舐时能感觉到明显的“颗粒感”,既擦不掉也刮不去。初期可能没有疼痛或瘙痒感,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是“食物残渣附着”或“黏膜老化”,直到斑块反复发炎、出现轻微疼痛,才想起就医。
尤其对于长期佩戴不合适假牙、口腔内有残根残冠(牙齿断了没及时处理,尖锐边缘反复摩擦黏膜)的人,黏膜长期受机械刺激,更容易出现白斑或红斑。一旦这些斑块出现“面积变大”“颜色加深”“表面破溃”等变化,癌变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,必须及时到口腔科做病理检查,明确斑块性质。
三、长期不愈的牙龈肿痛/出血:别只怪“牙周炎”
牙龈肿痛、刷牙时出血,是很多人眼中“牙周炎”的典型症状,通常会自行购买漱口水或消炎药缓解。但如果牙龈问题长期反复发作,药物无法缓解,甚至出现“牙龈肿块”“牙齿松动”“牙龈溃烂”等情况,可能不只是牙周病,而是牙龈癌的早期信号。
牙龈癌早期容易伪装成“慢性牙龈炎”,但它的疼痛更持续,出血也更频繁——即使不刷牙、不吃硬东西,牙龈也可能突然出血,而且肿块会逐渐变硬,按压时疼痛明显。随着病情发展,肿块可能会侵犯牙槽骨,导致牙齿“无缘无故”松动、移位,甚至脱落。
需要注意的是,长期吸烟、口腔卫生极差,或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(HPV)的人群,牙龈癌的发病风险会更高。如果牙龈问题持续超过1个月,用常规牙周治疗(如洗牙、局部用药)后仍无改善,一定要及时做口腔CT和病理检查,排除牙龈癌的可能。
最后提醒:口腔癌的“高危因素”要避开
除了关注上述3种“小病”,避开口腔癌的高危因素,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:比如戒烟限酒,避免咀嚼槟榔(槟榔中的槟榔碱会直接刺激黏膜细胞癌变);及时处理口腔内的残根残冠、不合适假牙,减少黏膜刺激;保持口腔卫生,定期做口腔检查(建议每年1次)。
口腔是人体“暴露在外”的器官,任何异常都能直观观察到。只要我们多留意口腔变化,不忽视那些“久治不愈”的小问题,就能尽早发现口腔癌的“敲门声”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——早期口腔癌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70%以上,远比晚期治疗效果好得多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