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“记性差”别不当回事!出现3种情况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“就医信号”
2025-09-15 11:01:30
这种“记性差”别不当回事!出现3种情况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“就医信号”
生活里谁还没忘过事儿?比如出门忘了带钥匙、转头想不起要做啥,大多是累了、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“良性健忘”,歇会儿就好。但有些“记性差”,可能不只是“脑子不够用”,而是身体在提醒你:该及时就医了!
一、先分清:“正常忘事”和“危险忘事”,差在哪?
很多人担心“忘事就是老年痴呆”,其实完全不用慌。先记住这2个核心区别,帮你快速判断:
1. 正常的“记性差”:小事忘、大事清,自己能察觉
- 比如忘了昨天吃了啥,但记得要去接孩子放学、明天有重要会议;
- 忘事了会自己吐槽“哎呀年纪大了”,还会主动想办法补救(比如记备忘录);
- 平时算账、认路、和人聊天都没问题,生活能完全自理。
2. 危险的“记性差”:大事忘、小事乱,自己毫无察觉
- 比如反复问同一个问题(“你刚才说啥?”),刚做过的事转头就忘(“我吃过饭了吗?”),甚至忘了家人的名字、自己住在哪;
- 忘事了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,反而可能怪别人(“你没告诉我啊!”);
- 慢慢出现“生活不能自理”:比如不会用洗衣机、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,甚至出现情绪大变(比如突然暴躁、发呆)。
如果家里老人(或自己)的“记性差”,更偏向第二种,别犹豫,及时去医院!
二、出现这3种“记性差”,必须立刻就医
不是所有“忘事”都要跑医院,但以下3种情况,可能和疾病相关,一定要重视:
1. 短期记忆“断崖式”下降,只忘最近的事
比如上周的旅行还能说细节,但早上刚放的手机、刚喝的药,10分钟就想不起来;甚至刚和人聊完天,转头就忘了对方说的话。
这种情况要警惕 阿尔茨海默病(老年痴呆)早期——这类疾病早期最典型的表现,就是“短期记忆受损”,但很久以前的事(比如年轻时的工作、结婚纪念日)反而记得清。
尤其要注意:如果是60岁以上的老人,出现这种情况超过2周,别觉得是“老了正常”,赶紧去医院神经内科做检查(比如认知功能评估、脑部影像检查)。
2. 突然“记不住事”,还伴随头痛、头晕、说话不清楚
比如前一秒还在正常工作,突然就说不出同事的名字,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,同时还觉得脑袋疼、天旋地转,或者手脚有点麻。
这种“突然的记性差”,可能是 脑血管出问题(比如脑梗塞、脑出血)的信号。大脑里负责记忆的区域(比如海马体)一旦缺血或出血,会瞬间影响记忆功能,往往还伴随其他症状(如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)。
这种情况不能等,哪怕症状几分钟后缓解了,也要立刻去急诊做头颅CT或核磁共振,排除中风风险!
3. 长期“丢三落四”,还伴随失眠、情绪低落、注意力完全没法集中
比如每天都找不到东西,工作时连简单的表格都做不下去,上课的孩子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,同时还总失眠、没胃口,觉得“活着没意思”。
这可能不是“记性差”,而是 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 导致的“认知功能下降”。长期的情绪压力会影响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力,让人看起来“总忘事”,但本质是情绪在“拖后腿”。
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1个月,已经影响到工作、学习或生活,别硬扛,去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做评估,及时调整情绪后,“记性差”的问题也会慢慢缓解。
三、这些“伤记忆”的习惯,别再犯了!
除了疾病,平时一些坏习惯也会让记性“变差”,趁早就改:
- 长期熬夜:睡眠是大脑“整理记忆”的时间,熬夜会让记忆碎片“存不住”;
- 总刷手机、不动脑:习惯了“遇事问手机”,大脑长期不主动记忆,功能会慢慢退化;
- 长期吃高糖、高油食物:比如奶茶、油炸食品,会影响大脑血液循环,降低记忆效率。
偶尔忘事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“危险的记性差”当成“老了正常”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
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上述需要就医的情况,别犹豫,及时去医院的神经内科、老年科或记忆门诊做检查(比如认知量表评估、脑部CT等)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脑健康~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