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0-83227282

透支的肾是补不回来的!这6种肾最怕的行为快停下

2025-09-12 15:25:10

透支的肾是补不回来的!这6种肾最怕的行为快停下

 

肾脏就像人体的“净化工厂”,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,排出代谢废物、调节体液平衡,默默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。但它也很“脆弱”,长期的不良习惯会悄悄“透支”肾功能,而肾脏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——一旦肾单位受损,很难完全恢复。以下6种肾最怕的行为,赶紧对照自查,及时停下!

 640 (6)(1).jpg

1. 长期“渴了才喝水”,肾脏被迫“干熬”

 

肾脏过滤废物、排出尿液,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作为“载体”。如果长期等到口渴才喝水,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,尿液会浓缩,其中的代谢废物(如尿酸、草酸)容易沉积,增加肾结石风险;同时,肾脏为了维持体液平衡,会被迫“加班”工作,长期下来加重负担。

 

建议:成年人每天喝1500-2000毫升水(约7-8杯),不要等口渴再喝,可在晨起、上午10点、下午3点、睡前1小时少量多次补水;出汗多、天气热时,还需适当增加饮水量。

 640 (5)(1).jpg

2. 高盐饮食,让肾脏“负重前行”

 

肾脏是调节体内盐分的主要器官,我们吃的盐(主要成分是氯化钠),大部分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。如果每天盐摄入过多(比如顿顿吃腌菜、咸菜,炒菜时盐放得足),肾脏排钠的压力会大幅增加,长期可能导致水钠潴留,不仅升高血压,还会直接损伤肾小球,加速肾功能衰退。

 

提醒: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成人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(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),平时少吃咸菜、腊肉、加工肉(香肠、培根)、咸味零食(薯片、辣条),炒菜时可用葱、姜、蒜、醋代替部分盐提味。

640 (4)(1).jpg 

3. 乱吃药/保健品,肾脏成“解毒靶标”

 

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,很多药物(尤其是抗生素、止痛药)都需要经过肾脏“处理”。生活中,不少人感冒、腰痛时自行吃抗生素(如头孢)、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,或为了“补肾”盲目吃保健品——这些药物或成分可能对肾脏产生直接毒性,长期滥用会导致药物性肾损伤,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。

 

关键提示:用药前一定要遵医嘱或仔细看说明书,明确是否有肾损伤风险;不要自行组合用药(比如多种感冒药一起吃),也不要轻信“偏方”“保健品能治肾病”的说法,有不适及时就医。

 640 (3)(1).jpg

4. 长期熬夜,肾脏“得不到休养生息”

 

中医认为“肾主藏精,夜卧则藏”,从现代医学来看,夜间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期,肾脏也需要在睡眠中“休息”,完成自身细胞的更新和代谢废物的清理。如果长期熬夜(凌晨1-3点还不睡),肾脏持续处于“工作状态”,内分泌紊乱,会影响肾功能的正常运转,还可能降低免疫力,间接增加肾脏感染风险。

 

建议:尽量在23点前入睡,保证每天7-8小时睡眠,避免长期熬夜刷手机、加班;如果偶尔熬夜,第二天可适当午休15-30分钟,帮助身体恢复。

 640 (2)(1).jpg

5. 高蛋白饮食“过量”,肾脏“消化不动”

 

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但过量摄入(比如每天顿顿吃大量肉、蛋、奶,或盲目喝蛋白粉),会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——尿素氮。尿素氮需要通过肾脏排出,长期高蛋白饮食会让肾脏“超负荷工作”,尤其对本身肾功能就偏弱的人来说,会加速肾单位的损伤。

 

合理摄入:健康成年人每天蛋白质摄入按每公斤体重0.8-1.2克计算(比如60公斤的人,每天吃48-72克蛋白质,约等于1个鸡蛋+100克瘦肉+200毫升牛奶+100克豆腐);健身人群、老人可适当增加,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,避免盲目“补蛋白”。

 640 (1)(1).jpg

6. 憋尿不及时排,细菌“反向攻击”肾脏

 

很多人因为工作忙、开会,习惯憋尿,却不知尿液在膀胱里停留时间越长,细菌繁殖的风险越高。膀胱内的细菌可能通过输尿管“逆流”到肾脏,引发肾盂肾炎(一种肾脏感染性疾病)。反复肾盂肾炎会损伤肾实质,长期可能导致慢性肾病,甚至肾功能不全。

 

紧急提醒:有尿意时及时去厕所,不要刻意憋尿;每次排尿尽量排空膀胱,减少细菌残留;女性因为生理结构特殊,更要注意憋尿的危害,平时注意私处卫生。

 640(1).jpg

最后想说:肾脏“怕折腾”,保护要趁早

 

肾脏的代偿能力很强,早期损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等到出现水肿、乏力、泡沫尿等不适时,肾功能可能已经受损严重。保护肾脏不需要“特殊进补”,关键是避开上述6种行为,养成多喝水、清淡饮食、规律作息、不盲目用药的习惯。

 

建议普通人每年体检时加做“尿常规”和“肾功能检查”(血肌酐、尿素氮),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肾病家族史的人群,更要定期监测,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让肾脏一直“健康工作”。




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