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过后,身体这几个部位最怕受凉!做好3点,安稳过秋
2025-09-10 14:19:12
白露过后,身体这几个部位最怕受凉!做好3点,安稳过秋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,进入白露节气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昼夜温差开始拉大,白天可能还带着夏末的余温,但夜间和清晨的寒气会悄悄加重。中医认为“白露身不露”,此时若不注意保暖,寒气容易侵入身体,引发不适。尤其是这4个部位,格外怕“凉”,一定要重点防护。
一、这4个“怕凉”部位,白露后别再“露”
1. 腹部:藏着脾胃,最怕“寒邪”
腹部是脾胃的“居所”,而脾胃对温度特别敏感。白露后若穿露脐装、短上衣,或夜间睡觉踢被子,寒气很容易从腹部侵入,直接刺激脾胃。
- 对成年人来说,可能出现腹胀、腹泻、消化不良,原本胃不好的人还可能加重胃痛、反酸;
- 对孩子和老人而言,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腹部受凉后更易引发肠道不适,比如频繁跑厕所、大便稀溏。
- 防护建议:穿带腰头的长袖上衣,或在腰间系一条薄围巾;夜间睡觉时用小毯子盖住腹部,避免空调、风扇直吹。
2. 脚部:“第二心脏”,寒从脚起
中医有“寒从脚生”的说法,脚部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相对较差,且皮肤薄、脂肪少,保温能力弱,是寒气入侵的“主要通道”。
- 白露后若还光脚穿凉鞋、拖鞋,或用凉水洗脚,寒气会顺着脚部经络向上蔓延,不仅可能导致脚凉、抽筋,还可能影响全身血液循环,引发感冒、关节酸痛。
- 防护建议:及时换上闭合式的薄款运动鞋、帆布鞋,避免光脚踩地;每晚用38-40℃的温水泡脚10分钟,泡到脚面微微发红即可,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,驱散寒气。
3. 肩颈:血管神经密集,怕“风邪夹寒”
肩颈部位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,也是颈椎的“所在地”。白露后早晚风大,若穿无袖衫、吊带裙,或骑车、散步时让风直吹肩颈,容易导致肩颈肌肉收缩、僵硬,甚至引发颈椎不适。
- 对经常低头看手机、办公的人来说,本身肩颈就容易劳损,再受寒气刺激,可能出现肩颈酸痛、头晕、手臂发麻等症状。
- 防护建议:出门时带一条轻薄的披肩或围巾,搭在肩颈处;久坐后多活动肩颈,比如做“仰头拉伸”“左右转头”,缓解肌肉紧张。
4. 呼吸道:黏膜敏感,怕“干冷刺激”
白露后空气湿度下降,气候变得“干冷”,呼吸道黏膜(鼻腔、咽喉、气管)会变得更加敏感。寒气和干燥的空气一起刺激呼吸道,容易引发或加重呼吸道不适。
- 比如晨起时鼻子干痒、打喷嚏,或出现咽喉肿痛、咳嗽,原本有鼻炎、哮喘的人,症状可能会反复。
- 防护建议:出门时若风大,可戴轻薄的口罩,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;室内放一盆水或加湿器,保持空气湿度在50%-60%;多喝温水,滋润呼吸道黏膜。
二、白露后除了“防受凉”,还要避开2个“误区”
1. 误区一:过早穿太厚,“捂”出内热
白露虽凉,但白天温度仍不低,若过早穿上厚外套、毛衣,身体容易出汗,汗液蒸发时反而会带走热量,导致“外寒内热”,引发感冒、口干舌燥。
- 正确做法:遵循“薄衣法”,穿衣以“早晚添衣、中午减衣”为原则,比如早晚穿长袖+薄外套,中午可单穿长袖,避免出汗后吹风。
2. 误区二:喝冰水、吃生冷水果,加重脾胃负担
夏末时很多人习惯喝冰水、吃冰西瓜,但白露后脾胃功能开始“收敛”,对生冷食物的耐受度下降。此时再吃生冷食物,会进一步削弱脾胃功能,导致腹泻、食欲不振。
- 正确做法:把冰水换成温水、蜂蜜水,水果尽量常温食用,避免刚从冰箱拿出来就吃;少吃螃蟹、田螺等寒性海鲜,若想吃可搭配生姜、紫苏等温性食材。
三、3个“养身小习惯”,帮身体适应白露气候
1. 饮食:适当“贴秋膘”,但别吃太油
白露后可适当补充营养,为过冬做准备,但“贴秋膘”不是大吃肥肉,而是选择温和的食材,比如山药、南瓜、莲子等,能健脾养胃;也可吃点瘦肉、鸡肉、红枣,补充蛋白质和气血。
- 推荐搭配:山药小米粥(健脾)、红枣枸杞蒸鸡(补气血)、南瓜百合汤(润肺)。
2. 作息:早睡早起,别熬夜“耗阳气”
白露后白天变短,夜晚变长,应顺应自然规律,早点睡觉(尽量23点前),帮助身体储存阳气;早上也可适当早起,多晒晒太阳,吸收阳气,增强抵抗力。
3. 运动:选择温和项目,避免“大汗淋漓”
白露后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否则会消耗过多阳气,还可能因出汗后吹风受凉。建议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,每次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,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换上干燥衣物。
白露是夏秋交替的关键节点,身体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,此时做好保暖、调整饮食和作息,就能减少不适,安稳迎接秋天。记住:“白露身不露”,从保护好这4个部位开始,让身体慢慢适应凉爽的秋季吧!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