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发生前1年,身体可能出现的4种“预警信号”,别忽视!
2025-09-09 11:34:03
肝癌发生前1年,身体可能出现的4种“预警信号”,别忽视!
肝癌被称为“沉默的癌症”,早期症状隐匿,一旦出现明显疼痛、黄疸等症状,往往已到中晚期。但其实在肝癌发生前1年左右,身体可能会发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“预警信号”,尤其是有乙肝、丙肝、肝硬化、长期饮酒、脂肪肝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,更要警惕这些信号。
信号1:长期乏力、疲惫,休息后也难缓解
很多人会把“乏力”归为工作累、没休息好,但肝癌相关的乏力,和普通疲劳有明显区别:
它往往是“持续性”的——即使每天睡够8小时,依然觉得全身没力气,连走路、做家务都提不起劲;同时可能伴随“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”,1-3个月内没刻意节食、运动,体重却悄悄掉了5-10斤。
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“能量代谢中心”,当肝细胞开始受损时,肝脏无法正常分解营养、合成糖原,身体得不到足够能量供应,就会持续乏力;同时,肿瘤在早期会消耗身体营养,导致体重下降。
信号2:右上腹隐痛、胀痛,像“有东西顶着”
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(肋骨下缘内侧),当肝脏内出现异常病灶时,可能会牵拉肝包膜,或压迫周围组织,引发腹部不适:
这种疼痛通常不是“剧烈绞痛”,而是“隐隐作痛”“胀痛”,甚至是“钝痛”,疼的时候像有个东西在肚子里“顶着”,尤其是在吃饱饭、弯腰、咳嗽时,疼痛可能会稍微加重;有时疼痛还会放射到右侧肩膀或背部,容易被误认为是“肩周炎”“胃病”。
如果右上腹不适持续超过1周,且没有明确的外伤、胃病病史,一定要及时检查肝脏。
信号3:食欲变差、恶心,甚至出现“黄疸”
肝脏也是“消化器官”,会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。当肝脏功能受损时,消化功能会率先“亮红灯”:
- 早期可能只是“没胃口”,以前爱吃的东西突然不想吃,尤其反感油腻食物,吃一点就觉得腹胀、恶心;
- 随着肝细胞损伤加重,可能出现“黄疸”——眼睛巩膜(眼白)最先发黄,接着皮肤变黄,尿液颜色变深(像浓茶色),大便颜色变浅(像陶土色)。
这是因为肝脏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,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堆积,进而引发皮肤、黏膜发黄,一旦出现黄疸,说明肝脏损伤已比较明显,需立即就医。
信号4:皮肤出现“小红点”,按压后消失
如果皮肤表面突然长出很多“小红点”,形状像小蜘蛛(中心一个小红点,周围有细小的红丝扩散),按压红点中心时,周围的红丝会消失,松手后又恢复,这种情况被称为“蜘蛛痣”,常出现在胸口、肩膀、颈部、手臂等上半身部位。
同时,可能伴随“肝掌”——手掌大拇指和小指根部的皮肤发红,按压后变白,松手后又变红。
这两种症状的出现,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能力下降,导致体内雌激素堆积,刺激毛细血管扩张。虽然蜘蛛痣、肝掌也可能出现在孕妇、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群中,但如果是肝癌高危人群出现,一定要警惕肝脏病变。
关键提醒:出现信号别慌,做好2件事早筛查
看到以上信号,不用过度恐慌——这些症状并非肝癌“专属”,也可能是肝炎、肝硬化等良性肝病的表现,但核心是“不能忽视”。尤其是高危人群,建议做好2件事:
1. 及时做肝脏筛查:肝癌筛查不用复杂,每年做1次“肝脏超声+甲胎蛋白(AFP)检测”,就能发现早期小病灶(直径<1厘米),早期肝癌通过手术、介入等治疗,5年生存率可达70%以上;
2. 控制高危因素:有乙肝、丙肝的人,要坚持规范抗病毒治疗,避免病毒持续损伤肝脏;有脂肪肝的人,控制体重、少喝酒、多运动;长期饮酒者,建议逐步戒酒,减少肝脏负担。
肝脏是人体“沉默的守护者”,即使出现损伤,也很少大声“呼救”。但只要我们多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,尤其是高危人群做好定期筛查,就能尽早发现肝脏的“求救信号”,把肝癌阻断在早期。记住:肝癌的“早发现”,就是最好的治疗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