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至,秋燥起!肿瘤患者最忌这“三件事”,做错一件都伤身
2025-08-23 15:54:58
处暑至,秋燥起!肿瘤患者最忌这“三件事”,做错一件都伤身
处暑过后,暑气渐消,秋意渐浓,但“秋燥”也随之而来——空气干燥、昼夜温差拉大,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涩、大便干结等不适。对肿瘤患者而言,此时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,若不注意调养,很容易被“秋燥”钻空子,甚至影响康复。尤其要避开这“三件事”,每一件都可能“伤身”。
一忌:“补水不足”,让“燥邪”伤津
秋燥最直接的影响是“耗伤津液”,而肿瘤患者本身因治疗(如化疗、放疗)可能存在口干、呕吐、腹泻等情况,津液本就易亏虚。若此时补水不足,会加重“燥邪”对身体的伤害:
- 轻则出现口唇干裂、咽喉干痛、鼻腔出血,影响进食和睡眠;
- 重则可能导致大便干结(便秘),排便时腹压增加,对腹腔内肿瘤或术后伤口恢复不利;
- 长期缺水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,导致药物代谢减慢,间接影响治疗效果。
正确做法:
- 少量多次补水,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-2000ml(若有肾功能问题,需遵医嘱调整),以温白开水、淡茶水(如菊花茶、麦冬茶)、清淡汤羹(如冬瓜汤、银耳汤)为宜,避免含糖饮料、浓茶、咖啡(易加重口干)。
- 若口干明显,可在室内放加湿器(湿度保持50%-60%),或经常用温水漱口,缓解口腔干燥。
二忌:“饮食乱补”,加重身体负担
处暑后民间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但肿瘤患者切忌盲目跟风“乱补”。秋燥时节,脾胃功能本就容易受影响(表现为食欲下降、消化变慢),若此时大量食用辛辣、油腻、温补食物,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:
- 吃太多辣椒、生姜、羊肉、狗肉等“热性食物”,会加剧“秋燥”,引发上火、口腔溃疡,甚至刺激胃肠道,影响营养吸收;
- 盲目服用人参、鹿茸等滋补品,可能因“补不对症”导致体内湿热积聚,尤其对正在接受放化疗的患者,可能加重恶心、呕吐等不良反应。
正确做法:
- 饮食以“清润、易消化”为主,多吃应季滋阴润燥的食物:
- 蔬菜:冬瓜、丝瓜、莲藕、山药(健脾又润燥);
- 水果:梨(润肺生津)、苹果、葡萄(温和不刺激);
- 杂粮:小米、燕麦(养胃);
- 汤粥:百合莲子粥、雪梨银耳粥(滋阴润燥,易消化)。
- 避免生冷、油炸、腌制食物,烹饪时少盐、少糖、少辣,以蒸、煮、炖为主。
三忌:“忽视保暖”,受凉诱发感染
处暑后昼夜温差明显增大,白天可能仍有“秋老虎”余温,夜晚却凉意渐浓。肿瘤患者因免疫力较低,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,若忽视保暖,很容易受凉:
- 夜间踢被子、白天穿太少,可能引发感冒、咳嗽,而感冒可能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,增加感染风险(如肺部感染),对肿瘤患者而言,感染可能延缓治疗进度,甚至加重病情;
- 腹部受凉还可能刺激肠道,引发腹痛、腹泻,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恢复。
正确做法:
- 遵循“春捂秋冻”但“不盲目冻”:白天根据气温增减衣物,避免穿太少(尤其避免穿露肩、露脐装);夜晚睡觉盖薄被(如纯棉薄被、空调被),重点护住腹部和背部。
- 室内注意通风,但避免对着风口直吹(如空调、风扇),通风时间可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(气温较温和时)。
处暑养生小贴士:肿瘤患者可做这2件事
除了避开“三忌”,处暑后肿瘤患者还可做这2件事,帮身体“抗燥”促康复:
1. 适度运动,增强免疫力:选择温和的运动(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),每天15-30分钟即可,避免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绳),运动时间选在上午9-10点(阳光温和),既能促进血液循环,又能呼吸新鲜空气。
2. 调畅情绪,避免“秋悲”:秋季万物萧瑟,人易出现情绪低落(“秋悲”),而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免疫力。可多到户外晒太阳、与家人朋友聊天,或做喜欢的轻手工(如编织、养花),保持心情舒畅。
处暑时节,肿瘤患者的养生核心是“防燥、护脾、保暖”,避开“补水不足、饮食乱补、忽视保暖”这三件事,搭配清润饮食和温和调理,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,为身体康复“添砖加瓦”。如果出现持续口干、咳嗽、腹泻等不适,别自行用药,及时联系主治医生,针对性调理更安全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