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0-83227282

近视度数超过这个“临界点”,眼部疾病风险会骤升?真不是危言耸听

2025-08-08 14:24:26

近视度数超过这个“临界点”,眼部疾病风险会骤升?真不是危言耸听

 

“孩子近视了,戴副眼镜就行?”“成年人近视度数稳定了,不用再管?”很多人把近视当成“小问题”,觉得无非是看不清东西,戴眼镜或做手术就能解决。但眼科医生提醒:近视不只是“看远模糊”,当度数超过某个临界点,眼部疾病的风险会像“滚雪球”一样骤升,甚至可能影响终身视力。

 640 (14)(1).jpg

一、这个“危险度数”,你达到了吗?

 

医学上,近视按度数分为三类:

 

- 轻度近视:≤300度

- 中度近视:300~600度

- 高度近视:>600度

 

重点来了: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(高度近视),眼部疾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。这是因为高度近视者的眼球会像“吹气球”一样逐渐变大、拉长,导致视网膜、脉络膜等眼部结构被“拉薄”“拉松”,变得脆弱易损,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。

 640 (13)(1).jpg

二、高度近视可能引发哪些严重眼病?

 

别以为“高度近视=戴厚镜片”,它背后隐藏的这些眼病,可能悄悄偷走你的视力:

 

1. 视网膜脱离

高度近视者的视网膜被拉长后,容易出现裂孔,眼内液体通过裂孔渗入视网膜下,就会导致视网膜脱离。

 

- 症状:眼前突然出现黑影、闪光感、视野缺损,若不及时治疗(通常需手术),可能在数天内失明。

 640 (12)(1).jpg

2. 黄斑病变

黄斑是眼底负责精细视力的关键区域,高度近视会导致黄斑区变薄、出血、水肿或出现新生血管,直接影响中心视力。

 

- 后果:看东西变形、中心视野模糊,严重时连读书、看手机都困难,且部分损伤不可逆。

 640 (11)(1).jpg

3. 青光眼

高度近视者的眼球结构异常,房角(眼内液体排出通道)可能变窄,导致眼压升高,增加开角型青光眼风险。

 

- 特点:早期症状不明显,悄悄损伤视神经,等到发现时可能已出现不可逆的视野缺损。

 640 (10)(1).jpg

4. 白内障

高度近视者的晶状体更容易提前老化、混浊,导致白内障提前发生,且进展可能更快。

 

此外,高度近视还可能增加玻璃体混浊(飞蚊症加重)、视网膜劈裂等风险,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。

 640 (9)(1).jpg

三、高度近视人群,该如何保护眼睛?

 

如果你已属于高度近视,或孩子近视进展快,做好这几点能降低风险:

 

1. 定期查眼底,早发现早处理

 

- 建议:高度近视者每1~2年做一次眼底检查(包括散瞳眼底镜、眼底照相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),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、黄斑病变等早期问题。

- 儿童:近视进展快的孩子(每年涨超100度),要定期监测眼轴长度,必要时通过角膜塑形镜、低浓度阿托品等方式控制进展,避免快速发展为高度近视。

 640 (8)(1).jpg

2. 避免“伤眼”行为

 

- 不做剧烈运动:如跳水、蹦极、拳击等,避免眼球受剧烈震动导致视网膜脱离。

- 控制用眼时长: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(如看手机、电脑),每30分钟休息5分钟,远眺放松。

- 别揉眼、别熬夜:揉眼可能加重眼底损伤,熬夜会让眼睛更脆弱。

 640 (7)(1).jpg

3. 科学矫正,控制度数增长

 

- 成年人:除了框架眼镜,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近视手术(如全飞秒、ICL晶体植入),但手术只能矫正视力,不能消除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风险,术后仍需定期查眼底。

- 儿童青少年:一旦发现近视,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,同时通过增加户外活动(每天2小时以上)、改善用眼习惯等方式延缓进展,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控制手段。

 640.gif

四、记住:近视防控,“早”比“治”更重要

 

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大多与眼球过度拉长(眼轴过长)有关,而眼轴一旦增长就无法缩短。因此,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近视防控是关键:

 

- 3岁后定期查视力,建立视觉健康档案;

- 减少近距离用眼,保证每天足够的户外活动;

- 发现孩子看东西眯眼、歪头时,及时就医,别拖延。

 640 (6)(1).jpg

近视不是小事,尤其是高度近视带来的眼部风险,需要我们足够重视。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,都别让“看不清”变成“看不见”——定期检查、科学防控,才是对眼睛最好的保护。



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