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0-83227282

每天刷牙出血?你可能正在‘喂养’牙周炎细菌!

2025-07-10 14:07:41

每天刷牙出血?你可能正在‘喂养’牙周炎细菌!

 

“刷牙时牙刷上带血,漱口后就没事了,应该不用在意吧?”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,却把这种“小出血”当成正常现象。但你知道吗?刷牙出血可不是小事,它很可能是牙周炎的早期信号——此时,口腔里的细菌正在悄悄“啃食”你的牙龈和牙齿,若不及时干预,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、脱落。

 640 (12)(1).jpg

一、刷牙出血:牙周炎的“早期警报”

 

健康的牙龈呈粉红色,质地坚韧,刷牙、用牙线时不会出血。而当牙龈被细菌感染发炎(牙龈炎)时,牙龈会变得红肿、脆弱,轻轻一碰就容易出血。这是因为细菌在牙龈边缘形成牙菌斑(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群落),它们分泌的毒素会刺激牙龈,导致牙龈血管扩张、充血,稍微受到机械刺激(如刷牙、咀嚼)就会破裂出血。

 

很多人觉得“出血不多,忍忍就好”,但这种忽视恰恰给了细菌“可乘之机”。牙菌斑若不及时清除,会逐渐矿化形成牙结石(像“石头”一样牢牢粘在牙齿上),牙结石上的细菌会持续侵蚀牙龈,从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——此时,细菌不仅破坏牙龈,还会侵犯牙龈下方的牙槽骨,形成牙周袋(牙龈与牙齿之间的空隙),导致食物残渣和细菌在袋内堆积,形成恶性循环。

 640 (11)(1).jpg

二、牙周炎细菌有多“贪婪”?它们在悄悄“摧毁”你的牙齿

 

牙周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“破坏过程”:

 

- 初期:仅牙龈红肿出血(牙龈炎),此时若及时清洁牙菌斑、牙结石,牙龈可恢复健康。

- 中期:细菌侵蚀牙槽骨,牙周袋形成,出现口臭、牙龈萎缩(牙齿看起来变长),吃硬东西时牙齿会轻微疼痛。

- 晚期:牙槽骨严重吸收,牙齿失去支撑,开始松动、移位,甚至脱落。研究显示,我国成年人中90%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,而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。

 

更可怕的是,牙周炎细菌还可能“全身作乱”。它们产生的毒素和炎症因子可进入血液循环,增加心脏病、糖尿病、关节炎等全身疾病的风险。例如,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常人高2倍,糖尿病患者若合并牙周炎,血糖更难控制。

 640 (10)(1).jpg

三、停止“喂养”细菌,这样做才能保护牙周

 

1. 正确清洁:不给细菌留“食物”

 

- 刷牙:每天早晚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与牙齿呈45°角,轻轻按压牙龈边缘,小范围震颤),每次至少2分钟,确保清洁到每颗牙的内侧、外侧和咬合面。

- 用牙线/冲牙器:牙线能清理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,冲牙器可通过高压水流冲洗牙周袋,尤其适合牙缝宽、戴牙套的人群。

- 定期洗牙:每年1-2次洗牙(龈上洁治),清除日常清洁不掉的牙结石;若已出现牙周袋,需做龈下刮治,清除牙周袋内的细菌和牙结石。

 640 (9)(1).jpg

2. 及时就医:别等牙齿松动才重视

 

- 若刷牙出血持续超过1周,或伴有牙龈红肿、口臭、牙齿敏感,应尽快去口腔科检查,早期牙龈炎通过洗牙即可治愈。

- 若确诊为牙周炎,需遵医嘱进行系统治疗(如龈下刮治、牙周手术),并定期复查(每3-6个月一次),防止复发。

 640 (8)(1).jpg

3. 日常习惯:减少细菌滋生的“温床”

 

- 少吃高糖食物(糖果、蛋糕等),避免细菌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和牙龈。

- 戒烟:吸烟会削弱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力,加速牙周组织破坏,使牙周炎更难治疗。

 640 (7)(1).jpg

别再对刷牙出血掉以轻心!那不是“小问题”,而是牙周细菌发出的“进攻信号”。及时止损,做好清洁和治疗,才能让牙齿和牙龈保持健康,避免“老掉牙”的悲剧提前上演。



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