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0-83227282

经常头晕乏力?“低血压”和“血压低”的区别很多人都搞错了!

2025-07-08 16:08:10

经常头晕乏力?“低血压”和“血压低”的区别很多人都搞错了!

 

生活中,不少人会时不时感到头晕、乏力、眼前发黑,量血压后发现数值偏低,便断定自己得了“低血压”。但你知道吗?“血压低”和“低血压”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很多人都把它们混为一谈,甚至因此误判健康状况。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两者的区别,帮你理清思路。

 640 (17)(1).jpg

一、先搞懂:血压的正常范围是什么?

 

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,通常用“收缩压/舒张压”表示(单位:mmHg)。

 

- 正常血压:收缩压90-139mmHg,舒张压60-89mmHg。

- 血压偏低:收缩压略低于90mmHg(如85-89mmHg),或舒张压略低于60mmHg(如55-59mmHg),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。

- 低血压诊断标准:收缩压≤90mmHg且舒张压≤60mmHg,同时伴有明显症状(如头晕、乏力、心慌、眼前发黑等)。

 640 (16)(1).jpg

二、“血压低”≠“低血压”,核心区别在这两点

 

1. 有无症状:关键判断标准

 

- 血压低:只是数值上低于正常范围下限,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。比如很多年轻人、体型偏瘦的女性,血压长期在85/55mmHg左右,却精力充沛、日常活动不受影响,这属于“生理性血压低”,是身体的正常状态,无需担心。

- 低血压:不仅血压数值达标(≤90/60mmHg),还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。比如突然站起来时头晕眼黑(体位性低血压)、饥饿时心慌手抖(低血糖性低血压),甚至在安静时也感到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,严重时可能晕厥。这些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,需要干预。

 640 (15)(1).jpg

2. 对健康的影响:良性vs潜在风险

 

- 血压低:生理性血压低多与个人体质有关,只要没有症状,反而说明血管弹性好、心脏负担小,通常不会危害健康,也无需治疗。

- 低血压:若长期伴有症状,可能提示身体存在问题。比如:

- 体位性低血压: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因血管调节功能下降,突然起身时血压骤降,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。

- 疾病引发的低血压:如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心脏病、严重感染等,会导致血压过低并伴有症状,需针对病因治疗。

 640 (14)(1).jpg

三、出现“低血压”症状,该如何应对?

 

如果经常头晕、乏力,且血压确实偏低,可尝试这些方法改善:

 

1. 调整生活习惯:

- 避免突然站起,起身时先坐一会儿再站立,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作。

- 每天多喝水,增加血容量;适量摄入盐分(血压正常者每日不超过5g,低血压者可略增加,但需遵医嘱)。

- 规律饮食,避免过度饥饿;餐后不要立即起身活动,防止血液集中到胃部导致脑部供血不足。

640 (13)(1).jpg

2. 适度运动:

选择温和的运动(如散步、瑜伽),增强血管弹性和肌肉力量,改善血液循环,减少低血压发作。

640 (12)(1).jpg

3. 及时就医排查:

若症状频繁发作(如每周多次晕厥)、伴有胸痛、呼吸困难等,需及时就医,通过血常规、甲状腺功能、心脏超声等检查,排除贫血、心脑血管疾病等潜在问题。

 640 (11)(1).jpg

别再把“血压低”和“低血压”画等号了!偶尔血压数值偏低但无症状,可能只是身体的“正常状态”;但如果伴有头晕、乏力等不适,就要警惕“低血压”背后的健康信号。及时分辨、科学应对,才能让身体保持稳定状态。



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