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0-83227282

耳朵里的 “嗡嗡声” 从何而来?

2025-03-03 11:17:35

耳朵里的 “嗡嗡声” 从何而来?

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周围明明安静无声,耳朵里却突然响起一阵 “嗡嗡”“嘶嘶” 或 “吱吱” 的声音?这种恼人的现象就是耳鸣。耳鸣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多种疾病在听觉系统的表现,它如同身体发出的 “警报”,背后成因复杂多样。了解耳鸣的成因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应对这一困扰,还能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,守护耳部及全身健康。

640_看图王.web.jpg

一、耳部疾病引发的耳鸣


外耳道堵塞:外耳道是声音传导的第一站,当这里出现堵塞时,就可能引发耳鸣。常见的堵塞原因有耵聍(俗称耳屎)栓塞。正常情况下,耵聍会随着我们日常的咀嚼、说话等动作自行排出体外,但有时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,就会在耳道内堆积,形成硬块,完全或部分堵塞外耳道。此时,声音传导受到干扰,耳朵内部压力失衡,从而产生耳鸣,多表现为低调的嗡嗡声,类似将海螺放在耳边听到的声音。此外,外耳道异物,如儿童玩耍时塞入耳道的小珠子、豆类,或昆虫飞入耳道等,也会导致类似的耳鸣症状,同时可能伴有耳痛、听力下降等情况。

640 (1)_看图王.web.jpg

中耳病变:中耳通过鼓膜、听小骨等结构与外耳道相连,在声音传导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放大和传递作用。中耳炎是中耳病变引发耳鸣的常见原因,尤其是慢性中耳炎。炎症会导致中耳腔积液、鼓膜穿孔等,影响声音的正常传导,进而引发耳鸣。这种耳鸣往往与耳部炎症的发作程度相关,在炎症加重时,耳鸣可能会更加明显,多为间歇性的低调耳鸣,还可能伴有耳闷胀感、听力减退等症状。另外,中耳胆脂瘤也是不容忽视的病因,它虽不是真正的肿瘤,但会不断破坏中耳内的骨质结构,压迫周围组织,除了引发耳鸣,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听力损失和耳部疼痛。

640 (2)_看图王.web.jpg

内耳问题:内耳的耳蜗是听觉的重要感受器,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。当内耳出现问题时,耳鸣的发生几率会大大增加。其中,梅尼埃病较为典型,它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。患者除了会出现发作性眩晕、波动性听力下降外,耳鸣也是常见症状之一。梅尼埃病引发的耳鸣通常在眩晕发作前出现,初期可能为间歇性的低调吹风声,随着病情进展,耳鸣可能转变为持续性的高调蝉鸣声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此外,噪声性听力损失、药物性耳聋等内耳损伤,也会破坏耳蜗内的毛细胞,导致耳鸣。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,如工厂车间、建筑工地等,或者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,如庆大霉素、链霉素等,都可能对内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,引发耳鸣及听力下降。

640 (3)_看图王.web.jpg

二、全身性疾病与耳鸣的关联


心血管疾病: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与耳鸣有着密切联系。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,会导致内耳血管压力升高,影响内耳血液循环,使内耳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,从而引发耳鸣。这种耳鸣多为双侧性,呈持续性,音调可高可低,有时还会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。动脉硬化则会使血管壁增厚、管腔狭窄,影响耳部血管的血液灌注,同样可能导致耳鸣。研究表明,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耳鸣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,且耳鸣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早期的一个预警信号。

u=444516255,3590612107&fm=253&fmt=auto&app=120&f=JPEG_看图王.web.jpg

内分泌及代谢紊乱:甲状腺功能异常在这方面较为突出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,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,机体代谢加快,交感神经兴奋,会引起内耳血管痉挛,导致耳鸣。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耳内有尖锐的鸣叫声,同时伴有心慌、多汗、手抖等症状。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,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,代谢缓慢,也可能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,引发耳鸣,常伴有乏力、嗜睡、畏寒等全身性表现。此外,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,会导致神经和血管病变,累及内耳神经和血管,引发耳鸣。这种耳鸣往往是双侧对称性的,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,耳鸣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可能增加。

640 (9)_看图王.web.jpg

神经系统疾病: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引发耳鸣。例如,听神经瘤是一种起源于听神经鞘膜的良性肿瘤,它会逐渐压迫听神经,导致耳鸣、听力下降等症状。听神经瘤引发的耳鸣多为单侧性、进行性加重,早期可能表现为间歇性的低调耳鸣,随着肿瘤的增大,耳鸣会转为持续性,且音调逐渐升高,还可能伴有眩晕、面部麻木等症状。此外,脑供血不足、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,会影响脑部及耳部的血液供应,导致内耳神经功能紊乱,引发耳鸣。这种耳鸣常与头部位置和运动有关,患者可能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时耳鸣加重。

640 (10)_看图王.web.jpg

三、不良生活习惯对耳鸣的影响


长期熬夜: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,熬夜成为许多人的常态。然而,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,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调节。当身体处于疲劳和应激状态时,内耳的血管会发生痉挛,导致内耳血液循环障碍,从而引发耳鸣。而且,熬夜还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,增加耳部感染的风险,进一步加重耳鸣症状。经常熬夜的人更容易出现耳鸣,且耳鸣一旦出现,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,难以缓解。

640 (11)_看图王.web.jpg

过度使用耳机:随着智能手机和各类电子设备的普及,耳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。但长时间、高音量地使用耳机,尤其是入耳式耳机,会使声音直接作用于鼓膜,对内耳造成极大的损伤。研究表明,当耳机音量超过 85 分贝,持续时间超过 30 分钟,就可能对听力产生损害,进而引发耳鸣。这种因耳机使用不当导致的耳鸣,初期可能只是在使用耳机后出现短暂的耳部不适和耳鸣,若不及时纠正,长期积累下来,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和持续性耳鸣。

640 (12)_看图王.web.jpg

精神压力过大:现代社会竞争激烈,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、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,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影响内耳的神经调节。内耳神经对情绪变化极为敏感,精神压力过大时,内耳血管会收缩,听神经的兴奋性改变,从而引发耳鸣。这种耳鸣往往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,在压力大、情绪不稳定时,耳鸣会更加明显,而当情绪得到缓解,耳鸣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。许多职场人士在工作压力高峰期,常常会出现耳鸣加重的情况,就是这个原因。

640 (13)_看图王.web.jpg

耳鸣成因复杂,涉及耳部局部病变、全身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。当耳朵里出现异常的 “嗡嗡声” 时,切不可掉以轻心,应及时就医,进行全面的耳部及身体检查,明确病因,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。同时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规律作息、合理使用耳机、学会缓解压力等,对预防耳鸣的发生也至关重要。只有重视耳鸣这一身体发出的信号,才能更好地呵护我们的听力健康,享受宁静美好的生活。


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